欧洲东部与亚洲北部
东欧
- 东欧范围:西起波罗的海,东至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高加索山脉之间的欧洲部分。面积占欧洲面积的一半;人口占欧洲人口的1/4。这里的国家有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位于东欧平原的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以及地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
北亚
- 北亚范围: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它从乌拉尔山东麓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边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面积约占亚洲面积的四之一,人口仅占亚洲人口的1.2%
北亚-俄罗斯
自然
- [地]
- 总体特征:平原广阔,地形平坦
-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 地势:总体西低东高
- 自西向东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 三大分界线: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 地形剖面(西→东):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 自西向东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 四大地形区
- 东欧平原
- 广阔平坦、湖沼众多、波状起伏,有冰川活动形成的冰碛丘陵和宽谷
- 西西伯利亚平原
-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 中西伯利亚高原
- 古老高原,地势不高
- 东西伯利亚山地
- 古老山地,海拔不高
- 东欧平原
- 山脉
- 大高加索山脉
- 位于西南边界,是阿尔卑斯山系的组成部分。山脉全长约1200公里,宽约200公里,山势陡峻,海拔大多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是欧洲最高峰
- 乌拉尔山脉
- 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分界线,古老山脉,海拔不高
- 大高加索山脉
- 总体特征:平原广阔,地形平坦
- [气]
-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 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 成因:
- ①【纬度】位于高纬地区,大部分地区在60°N以北,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光照和热量少,因而气温低
- ②【大气环流】地处亚洲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北部受北冰洋的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造成气候严寒。尤其是冬季,气候更加寒冷、干燥、少雪、少云、日光微弱。
- ③【下垫面-地势】东部、南部地势较高,有一系列山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更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寒冷的程度。
- ④【下垫面-地形】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和维尔霍扬斯克等,均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就很多,又有从山上滑下的新鲜冷空气的补充,使这里成为酷寒之地,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所在地。
- 各地差异
- 俄罗斯领土广大,东西跨经度广,东西部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 东欧平原
- 西部受大西洋影响明显,气候比较温和,属于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带
- 东部大陆性相对增强,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 西伯利亚地区
- 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气温很低气温年较差大。大部分属于亚寒针叶林带,南部属于温带草原带
- 北冰洋沿岸
- 终年气候寒冷的极地气候,属于苔原带
- 太平洋沿岸
- 为温带季风气候,属于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带
- 俄罗斯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狭小的原因
- 纬度较高,且沿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海洋暖湿气流势力较弱,难以深入内陆
- 沿岸多山地地形,阻碍沿海暖湿水汽进入内陆
- 黑海沿岸
- 为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高加索山区
- 高山气候,为高山植物区
- 东欧平原
- 俄罗斯领土广大,东西跨经度广,东西部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水]
- 主要河流
- 西部:顿河(注入黑海)和伏尔加河
- 两河成X状,为俄主要农业区
- 东部:鄂比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 流向
- 源于南部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
- 汛期
- 春汛为主
- 补给类型
- 积雪融水为主
- 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
- 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河谷地带多沼泽的原因
- 地质
- 俄罗斯位于古老的西伯利亚板块和东欧板块之间,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导致地壳下降,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
- 冰川运动留下了厚厚的泥炭层,为沼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地形
- 俄罗斯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气候
- 俄罗斯地处寒带,纬度高,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温暖。这种气候条件导致蒸发量小,降水多且不易蒸发,使得地表水积聚,形成沼泽
- 水文
- 河流如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有凌汛现象,河水溢出河床,进一步加剧了沼泽的形成
- 土壤
- 俄罗斯广泛分布的冻土层阻碍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得水分在地表积聚,形成沼泽
- 生物
- 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 人类活动
-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如工业排放、污水排放、过度开垦土地等,这些活动对沼泽地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 地质
- 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河谷地带多沼泽的原因
- 航运价值小
- 结冰期长,可通航时间短
- 人口稀少,运输量小
- 流向与运输方向不一致
- 流向
- 伏尔加河
- 水文特征
- 汛期
- 春汛为主
- 补给类型
- 积雪融水为主
- 流程
- 俄母亲河,世界最长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
- 流量
- 伏尔加河的流量丰富,年径流量约为2540亿立方米,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 水位变化
- 伏尔加河的水位变化较大,夏季水位相对较低,冬季则相对较高。这种变化与流域内的气候和降雨量有关
- 支流
- 伏尔加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
- 结冰期
- 伏尔加河的结冰期从11月底开始,上中游地区在11月底结冰,下游地区则在12月间。解冻的方向则相反,从下游开始逐渐向上游解冻
- 含沙量
- 伏尔加河的含沙量在一年内有很大变化,并与年降水量有关。平均含沙量在杜博夫卡附近约为0.105公斤/立方米,输沙量每年约2700万吨
- 水质
- 伏尔加河的水质良好,河水清澈透明,富含氧气和矿物质,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 流速
- 伏尔加河的水流湍急,流速较快,这主要是因为伏尔加河流域地形崎岖,河床陡峭,水流受到了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急流和漩涡
- 汛期
- 航运价值大
- 自然条件
- ①流量大
- ②主要流经平原,流速缓慢
- ③封冻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 ④欧洲最长的河流,通航里程长
- 社会经济条件
- ①流经地区经济发达,货运需求大
- ②通过运河与其它河流、海洋相连,腹地范围广
- 自然条件
- 综合利用
- ①利用价值最大:伏尔加河干支流通航里程达3260千米,通航200多天。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矿产,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因此,伏尔加河成为俄罗斯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最大的河流
- ②主要治理措施:伏尔加河的大规模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 ③主要治理目的: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 ④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二是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三是沿岸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 水文特征
- 西部:顿河(注入黑海)和伏尔加河
- 湖泊
-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构造湖,地壳断裂下陷形成
- 湖泊成因
- 内力作用
- 构造湖: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盆地积水而成,常见于地壳断裂下陷的地区,如东非大裂谷旁的坦噶尼喀湖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这类湖泊通常湖床较深,湖岸较陡
- 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积水而成,形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如长白山天池
-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或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阻塞河床形成的湖泊,如中国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
- 外力作用
- 冰川湖:由冰川运动刨蚀地面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常见于高山和高纬地区,如芬兰的许多湖泊和青藏高原的一些湖泊
- 河成湖(牛轭湖):由河流改道形成的弯曲河段积水而成,常见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中国内蒙古高原和长江中游荆江河段
- 风成湖:由沙漠地区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四周沙丘中所含的潜水渗流汇集而成,如甘肃敦煌的月牙泉
- 海迹湖:由原海湾因泥沙或珊瑚堆积而与海域分隔开来的湖泊,如中国的洪泽湖和里海
- 内力作用
- 主要河流
- [土]
- 冻土广布
- 成因
- 【地】曾受冰川作用影响,冰川地貌深埋地下成为深层冻土,且分布面积广大
- 【气】西伯利亚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 冷
- 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导致年平均气温较低
- 湿
- 蒸发量小,土壤湿度大
- 冷
- 【生】西伯利亚地区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植被覆盖率非常高。茂密的植被提供了大量的枯枝落叶,为黑土的形成提供了有机质来源。然而,由于气候寒冷,这些有机质难以分解和转化为黑土所需的有机质层
- 【人】西伯利亚地区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较小,这也使得冻土得以保存和广泛分布
- 影响
- 自然
- 【气】加剧气候的寒冷程度
- 【地】流水、风力作用不显著, 以冻融作用为主, 形成冰川地貌
- 【水】【地】 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低洼处易形成沼泽
- 【土】发育程度低 (多年冻土) ,土壤有机质分解慢, 肥力高 (湿润地区)
- 人文
- 【农】自然肥力很低, 不经改造不宜农用;冰沼土上地衣有利于发展养鹿业
- 【基础设施】稳定性差
- 措施: 抬高地基 (路基) ;用含水率低的沙石替换粘土; 通风散热 (片石、散热棒、通风管道) ;加隔热层、阳坡遮阳板;以桥代路等
- 【资】冻土层下富含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黄金等
- 特殊:全球气候变暖, 多年冻土融化: 释放温室气体,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滑坡等地质灾害加剧; 释放出封存在其内的各种污染物、细菌。
- 自然
- 分类
- 永久冻土
- 季节性冻土
- 奥伊米亚康
- 永久冻土
- 建筑特点
- 深埋于地下木桩
- 防止热气融解冻土地基,发生房屋倒塌
- 房屋的门窗墙厚
- 防止室外寒气侵入
- 水管铺在地面,而非埋在地下,沿途设加热站加热
- 防止管内水冻结
- 深埋于地下木桩
- 衍生
- 热融湖
- 定义
- 冻土融化后地面塌陷形成的湖泊
- 热喀斯特的一种重要类型
- 冻土融化后地面塌陷形成的湖泊
- 负地貌
- 热融沉陷
负地貌积水形成热融湖
- 沉陷漏斗(直径数米)
- 浅洼地(径长数百米)
- 沉陷盆地
- 热融沉陷
- 形成过程
- 热融湖塘最初的是从多边形土开始的,
多边形土是一种冰缘地貌(冰川地区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貌),虽无冰川覆盖,但是地表在反复冻融作用(冻结、收缩、开裂)下,
从水平方向看,地表被分割成了多边形网状,叫“多边形土”,
从垂直方向看,活动层出现了裂隙,被碎冰和碎石填充,形成冰楔。
多边形土下面冰楔的融化是热融湖塘的最初发育形态。
- 图析过程:
- 图片1,暂时移除
- 图片2,暂时移除
- 热融湖塘最初的是从多边形土开始的,
- 定义
- 热融湖
- 成因
- 冻土广布
- [资]
- 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大物博(库尔斯克—铁;库兹巴斯—煤;秋明—石油)
- 森林:亚寒带针叶林(世界最大)(驯鹿,随季节在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带间迁移)
- 水能丰富
- [灾]
- [位]
- 经纬度位置
- 经度位置:30°E—170°W
- 纬度位置:40° N—70°N
- 海陆位置:跨两洲、兼东西、临三洋
- 地跨亚欧两洲
- 兼跨东西两个半球
- 西起波罗的海(属大西洋),东到太平洋(白令海峡),北靠北冰洋
- 面积
-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1700多万k㎡
- 欧洲国家
- 欧洲部分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集中全国3/4的人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俄罗斯传统上被视为欧洲国家
- 经纬度位置
- [生]
- 森林资源
- 俄罗斯的森林覆盖面积广阔,达到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森林中栖息着多种动植物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俄罗斯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苔原、针叶林、草原、森林草原、混交林、阔叶林等。这些生态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 野生动植物
- 俄罗斯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12500种维管植物、2200种苔藓植物、约3000种地衣、7000-9000种藻类和20,000-25,000种真菌。动物群由320种哺乳动物、超过732种鸟类、75种爬行动物、约30种两栖动物等组成
- 森林资源
人文
- [人]
- 俄罗斯人以白种人为主,民族为俄罗斯族
- 总人口1.4亿,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 人口负增长严重,男女比例失调(女多男少)
- 居民大多数信仰东正教(基督教流派)
- [交]
- 特点:铁路运输为主
- 放射状铁路网
- 东欧平原上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第一、二亚欧大陆桥都从俄罗斯经过,与周边国家都有铁路直通
- 占比
- 在俄罗斯的货物运输中,铁路的运量和周转量所占比重最高,水运比重最低
- 放射状铁路网
- 成因
- ①国土面积广阔
- 俄罗斯国土辽阔,是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体系的基础
- ②铁路运输是最佳方式
- 同时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分布于欢洲部分,而工业发展的大部分资源分布于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这必然加大运输距离的长度,且在长距离的运输条件下,铁路运输是最经济、最合理的运输方式
- ③发展水运条件差
- 河运
- 俄罗斯虽然多大河,但这些河流冰封期长,通航期短,而且河流大部分为南北走向,与俄罗斯货物、人口流动方面垂直,只有伏尔加等少数河流运输量较大外,其他河流的航运价值很低
- 海运
- 俄罗斯有很长的海岸线,但除了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长的海洋封冻期,而且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与外洋联系都要经过别国的海域,影响海运的发展。
- 河运
- ①国土面积广阔
- 特点:铁路运输为主
- [农]
- 发展条件
-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大
- 不利条件:最大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大部分国土地处高纬,冬季漫长气温偏低,农作物生长期短
- 地区限制因素
- ①俄罗斯北部气温较低,是极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 ②中南部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水热配合欠佳,大部分地区是高原,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 ③东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多为山地,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
- ④只有东欧平原中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有伏尔加河和顿河经过,水热配合较好,以喜温凉的小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作物为主,为该国主要的农业区
- 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等。俄罗斯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产量不稳定,目前仍需大量进口。俄罗斯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的中部和南部,东欧平原和南部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
- 对比法国
-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却需大量进口粮食,而面积较小的法国却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
- 【位-纬度位置】法国大部分位于50°N以南,俄罗斯大部分位于50°N以北,法国的光热条件优于俄罗斯,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 【位-海陆位置】法国距大西洋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较多;俄罗斯北临北冰洋、受极地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可见,法国的水分条件优于俄罗斯,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 【气】法国气候温暖湿润,俄罗斯则温带大陆性气候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寒潮、冻害频繁,生长期短,粮食的产量低且不稳
- 【地】【土】法国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俄罗斯的耕地面积虽更广阔,但大部分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生长期短,冻土广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 【科】两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但法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更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高于俄罗斯
-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却需大量进口粮食,而面积较小的法国却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
- 发展条件
- [工]
-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特点
- 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划分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而经济实力仍然较强
- 工业部门齐全,以重工业为主
- 钢铁、机械、化学、核工业、宇航等工业是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但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发展缓慢
- 工业布局以“煤铁复合型”为主
- 俄罗斯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这些资源丰富地区形成了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 工业分布不平衡,有向东扩散的趋势
-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够。例如俄罗斯的工区主要分布在其领土的欧洲部分,而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资源储量要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但开采利用较少。近几十年来,随其欧洲部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工业区的“过饱和”,为了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资源,俄罗斯加大了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工业重心在向东转移的趋势。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工业建设向东发展,在乌拉尔山区建立了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乌拉尔工业区,以及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建立了新西伯利亚科技园区和一系列工业基地
- 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 四大工业区
- 圣彼得堡工业区
- 工业中心:圣彼得堡
- 发展条件
- 临波罗的海,有优良港☐
- 但资源较缺乏,所需的原料,然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
- 主要工业部门
- 石油化学、造船、电子、航空航天工业发达,俄第二大工业区
- 莫斯科工业区
- 工业中心:莫斯科
- 发展条件
- 周围铁(库尔斯克的铁矿)、石油丰富,铁路运输便利
- 主要工业部门
- 钢铁、汽车、飞机、电子火箭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 乌拉尔工业区
- 工业中心:叶卡捷林堡、车里雅兵斯克
- 发展条件
- 有色金属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第二巴库和秋明的石油
- 主要工业部门
- 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冶炼中心
-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 工业中心:新西伯利亚
- 发展条件
- 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库兹巴斯的煤)
- 主要工业部门
- 重工业、军事工业,亚洲部分最重要的工业区
- 圣彼得堡工业区
-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特点
-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 [城]
- 莫斯科
- 首都,是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政治和文化中心
- 圣彼得堡
- 是第二大城市,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
-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 是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港口,第一亚欧大陆桥的端点
-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
- 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 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