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
本文作者: ${\huge\text{{H}}^7_0}$
自然
- [地]
- 三大地形区
- 北部山地
-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下降
- 中部平原
- 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西起阿拉伯海海岸,略成弧形,向东延伸至孟加拉湾。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主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 南部高原
- 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地势由西略向东部倾斜
- 北部山地
- 三大地形区
- [气]
- 两种气候类型
- 热带季风气候
- 南业广大的地区为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降水量大,旱季(10月次年5月)炎热少雨,多旱灾。旱季后期(3~5月),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印度半岛北部的气温在45C以上,出现一个“热季”
- 旱季
- 因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高压受赤道低气压带吸引、经偏转而成的东北季风共同影响
- 雨季
- 因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北移动,该地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影响
- 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对夏季北上的西南季风和冬季南下的东北季风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
- 旱季
- 南亚季风
- 冬季风
- 源地
-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 成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性质
- 温干
- 风力
- 冬季风弱于夏季风
- 冬季风南下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风力减弱
- 冬季风弱于夏季风
- 风向
- 东北风
- 源地
- 夏季风
- 源地
- 赤道地区印度洋
- 成因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 性质
- 暖湿
- 风力
-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 夏季印度半岛是热低压中心所在,与南半球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 风向
- 西南风
- 源地
- 德干高原西侧降水多于东侧
- 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的西南季风来自海洋,水汽充足,降水多;冬季的东北季风来自陆地降水少。而德干高原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上,所以降水多于东侧
- 冬季风
- 南业广大的地区为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降水量大,旱季(10月次年5月)炎热少雨,多旱灾。旱季后期(3~5月),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印度半岛北部的气温在45C以上,出现一个“热季”
- 热带沙漠气候
- 西北部降水稀少
-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 夏季因西南风无法到达,干燥炎热
- 原始森林遭破坏
- 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形成塔尔沙漠
- 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 夏季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有限且平坦地形对水汽的阻挡少
- 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 西北部降水稀少
- 热带季风气候
- 两种气候类型
- [水]
- 印度河
- 源出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
- 恒河
- 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 布拉马普特拉河
- 源于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东北部,在孟加拉国与恒河汇合,注入孟加拉湾
- 印度河
- [土]
- [资]
- [灾]
- 旱涝灾害频繁
- 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重要影响;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的早,去的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的晚,去的早,雨水不足,就容易造成旱灾
- 干旱灾害
- 成因
- 收入+容纳<支出
- 收
- 补给类型
- 大气降水少
- 降水年际变化大
- 降水较往年正常年份少。如我国夏季风不稳定,夏季风偏强则南旱北涝,夏季风偏弱则南涝北旱
- 降水季节变化大
-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较少。如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易出现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受富高影响出现伏旱
- 降水年际变化大
- 大气降水少
- 冰川融水量较往年偏少
- 季节性积雪融水量较往年偏少
- 补给类型
- 纳
- 水系特征-容纳的水量少
- 河网密度小
- 流域面积小
- 支流数量少
- 水系特征-容纳的水量少
- 支
- 蒸发
- 蒸发旺盛
- 下渗
- 土质疏松或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容易下渗,下渗量大
- 径流流出
- 地势起伏较大,易排水,径流流出量大
- 人类活动
- 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大
- 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
- 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 蒸发
- 收
- 收入+容纳<支出
- 影响
- 经济
- 农业
- 造成农作物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 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 资源
- 引发水资源短缺
- 农业
- 社会
- 造成水资源短缺,用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
- 生态
- 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 经济
- 防治措施
- 开源节流
- 开源
- 生物措施
- 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注:干旱半旱旱地区不能过度种树,避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 工程措施
-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库(从自身开源);跨流域调水(从外部开源)
- 技术措施
- 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 生物措施
- 节流
- 技术措施
- 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 秸秆或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培养耐旱作物
- 工业提高水的利用率
- 防治水污染
- 政策措施
- 加强气象的监测和预报
-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水意识
- 实行阶梯水价
- 技术措施
- 开源
- 开源节流
- 成因
- 洪涝灾害
- 成因
- 收入+容纳>支出
- 收
- 补给类型
- 大气降水多
- 降水较正常年份多
- 短时降水强度大
- 降水持续时间长
- 冰川融水量较往年偏多
-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多
- 大气降水多
- 补给类型
- 纳
- 水系特征
- 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
- 河网密度大,支流数量多,汇水量大
- 河道过水断面狭窄
- 水文特征
- 淤泥、冰凌等占用河道,导致排水不畅
- 人类活动
-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 破坏植被,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排水不畅
- 水系特征
- 支
- 蒸发
- 蒸发少。如三江平原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少
- 下渗
- 下渗少。如三江平原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 径流流出
-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水体排出通道少
- 下游海水顶托,难以下泄
- 河道弯曲,易淤塞,排水不畅
- 蒸发
- 收
- 收入+容纳>支出
- 影响
- 经济
- 农业
- 淹没农田,造成农业减产
- 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
- 基础设施
- 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 农业
- 社会
- 淹没聚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引发疫情,威胁身心健康
- 生态
- 环境
- 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 诱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滑坡、塌房、泥石流等
- 环境
- 经济
- 防止措施
- 拦蓄洪水+分泄洪水
- 上游
- 修建水库蓄洪
-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中游
- 利用低洼地建设蓄洪、分洪公程
- 退耕还湖,增加湖泊的调蓄能力
- 下游
- 整治河道,曲流处裁弯取直
- 加固堤坝,以免洪水冲出堤坝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流失
- 疏浚河道,清除河底泥沙,让排水更通畅
- 河口处修建入海通道,加快分洪、泄洪
- 上游
- 拦蓄洪水+分泄洪水
-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 乞拉朋齐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季节变率大。雨季时,由于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和地形的抬升作用,降雨量极为丰富,且季风的持续时间较长,从3月一直持续到10月
- 在乞拉朋齐所在的山坡处,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最为显著,形成了丰富的地形雨
- 恒河三角洲多洪涝灾害
- 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夏秋多飓风活动
- 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河流经,水网密布
- 入海通道单一,多风暴潮,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 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
- 成因
- 旱涝灾害频繁
- [位]
- 经纬度位置
- 70°E—90°E;10°N—30°N(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
- 海陆位置
- 北接喜马拉雅山南坡,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有“南亚次大陆”之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
- 国家
- 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 临海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印、巴与我国相邻)
-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 经纬度位置
- [生]
人文
- [士]
- 居民: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如印度、孟加拉国都是人口上亿的国家。居民为白色人种
- 总量:约15.64亿人(2011年),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以印度人口最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人口也都分别超过了1.6亿
- 人种:以白色人种为主,但也有黑色人种(当地的土著)和黄色人种
- 宗教
- 复杂。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 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目前,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和不丹
- 印度教: 发源于印度,主要盛行于印度和尼泊尔
- 伊斯兰教: 盛行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国
- 复杂。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 [农]
- 长期以来,主要的经济部门
- 种植业: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是黄麻和棉花等
- 畜牧业: 占据重要地位,大量饲养牛、羊等牲畜
- 长期以来,主要的经济部门
- [工]
- 差别较大,印度的发展较快,工业部门齐全
印度
自然
人文
- [农]
- 农业发展条件
- 优势
- 耕地面积广阔
- 水热充足
- 地形和气候多样,利于多种经营
- 土壤肥沃(德干高原的棉花黑土,玄武岩风化而形成的肥沃土壤)
- 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充足
- 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 面临的两大问题
- 水旱灾害
- 粮食需求大(基本自给)
- 优势
- 农作物主要分布地区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的关系
- 水稻
- 东北部恒河下游、沿海平原、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
- 气温高,雨水较多;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较深厚、肥沃
- 小麦
-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中、上游地区
- 降水较少,灌溉水源充足;地面起伏和缓、土壤肥沃
- 棉花
- 德干高原西北部的黑土区
- 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 茶
- 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
- 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土壤酸性
- 黄麻
- 恒河三角洲
-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水源充足
- 甘蔗
- 恒河平原中部
- 气候湿热,水源充足
- 水稻
- 农业发展条件
- [工]
- 矿产
- 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形成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 工业
-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 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 钢铁工业
- 德干高原东北部
- 东北部煤、铁、锰丰富,且矿区邻近、配合好
- 棉纺织工业
- 孟买
- 靠近棉花产区
- 麻纺织业
- 加尔各答
- 地处黄麻产区
- 钢铁工业
- 矿产
- [城]
- 加尔各答
- 全国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 全国经济中心,人口最多城市
- 腹地最广阔,但泥沙易淤积港区,成为全国第二大海港;就近获得恒河三角洲黄麻供应
- 孟买
- 全国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 位于西高止山以西,港区水深;就近获得德干高原西北部的棉花供应
- 新德里
- 政治中心、铁路交通中心
- 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
- 班加罗尔
- 软件中心
- 科技力量雄厚
- 加尔各答